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1.155
  • 期刊

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

摘要


清帝康烈於親政後,在康熙九年(1670)頒布聖論十六條,通行全國,使庶民日常誦記。士子考試,並須默寫。繼經雍正帝於雍正二年(1724)逐條細加申解,定名爲《聖諭廣訓》,嗣即推廣全國,成爲清代民間銷行最廣之書。下至知書之士,上自地方高官,均須親身倡率宣講。直至清末,二百餘年間,一直定爲平民日常讀物。 《聖諭》十六條,自頒布之日,以迄對日抗戰以前,人人熟知,未嘗有任何不同記載。雖然如此,仍要在此開列,因爲是本文主題,仍須全部舉實,茲開具各條如次:一、敦孝弟以重人倫,二、篤宗族以昭雍穆,三、和鄉黨以息爭訟,四、重農桑以足衣食,五、尚節儉以惜財用,六、隆學校以端士習,七、黜異端以崇正學,八、講法律以做愚頑,九、明禮讓以厚風俗,十、務本業以定民志,十一、訓子弟以禁非爲,十二、息誣告以全善良,十三、誡匿逃以免株連,十四、完錢糧以省催科,十五、聯保甲以彌盜賊,十六、解儼忿以重身命。 民間宣講聖諭,形成一定儀節,雖簡單而未嘗歧異。宣講內容,同時必另附若千善書故事,以求通俗易曉,情節動人。清祚盡,民國建立,宣講仍通行於民間,只是純講善書,全部以因果報應爲主,號稱「宣講拾遺」。 自1807年基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到華,1815年米憐(William Milne)東來,1817年皀翻譯《聖諭廣訓》。可以見其瞭解中國宣講習慣,嗣後教士傳教,多取當街露天宣講形式,並派發聖書。尤其注意地方歲試科試之期,傳教士以爲是街頭傳教最佳良機。故民間宣講形式,亦爲西洋教士領悟使用。尤其早期傳教,最是普遍。民眾習以爲常,亦熱烈聽講,毫不拒斥。 甲午中日戰後,中國普遍創生危亡意識,形成喚醒民眾運動,以使國人警覺。而其宣達工具之一種,卽是露天宣講,當時士大夫提倡最力。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清王韜。蘅華館日記
Thompson, Ralph Wardlaw(1906).Griffith John: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王爾敏(1975)。王韜早年從教活動及其與西洋教士之交游。東方文化。13(2),154-182。
王爾敏(1981)。五口通商初期上海地區暴亂事件所反映秘密會社之生機及適存環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65-90。
王爾敏(1975)。中國文獻西譯書目

被引用紀錄


宋秉仁(2000)。清代前期翰林院體制與儒生官僚格局〔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1012
吳學明(200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與三自運動--以南部教會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0910
范良貞(2007)。獅山勸化堂與南庄的地方社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3868
黃肇基(2007)。清代方苞林紓《左傳》評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131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