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43.194
  • 期刊
  • OpenAccess

以憨山為例探究晚明佛教之「復興」內涵

摘要


太虛等人,批判宋明佛教以來之發展,是「山林佛教」「死人佛教」等趨勢。筆者目前無法斷言宋代佛教是否如此,至少而言,明初佛教即是如此發展。而提出人稱晚明佛教為復興期,或為新佛教,則所謂的「復興」或「新」,其內涵意指為何?本文試借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的憨山,來探究其復興之內涵。由憨山一生行事風格之轉換,從對己之關懷到對教界、法門,最後及至黎民百姓、社會,而提出憨山修行觀從自了生死,增大為人間菩薩觀的修行。而這種菩薩為教化眾生,不避刀山火聚的精神,亦是佛教東傳之後,中國一直自詡為「大乘佛教」的核心。可惜這種大乘佛教的悲懷、事行,正是明初佛教以來所失落,而在憨山一生的行事風格中再度開展。

被引用紀錄


陳靜芳(2016)。明末曹洞宗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64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