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05.28
  • 學位論文

公民社會的性別與文化-新移民女性志願團體參與之反思

指導教授 : 黃倩玉

摘要


本文試圖透過板橋社區大學這個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自2003年以來,凝聚社區婦女志工和新移民姊妹,所組成台北縣板橋區當地的公民社會團體「新移民女性共學團體」進行研究,試圖從團體的組織發展,及志工和新移民的述說中,探討她們如何形塑自我和公民的文化認同。 本論文研究資料蒐集主要來自參與觀察,以作者參與新移民女性團體近七年的經驗為基礎,並以2008年4月到2009年11月期間為焦點,從參與團體的女性們在中文識字教材、社區劇場創作以及日常互動的述說中,分析她們通過「自我成長」的心理基礎,述說女性從少女跨越到婚姻的生命階段,努力讓自我進入媳婦、母親的社會身份的成長過程;以及通過「土地情感」的心理基礎,關注瞭解居住地的社區公共議題和歷史背景,建構台灣公民身份。但這個述說的主導軸線是漢人父系家庭權力關係中強調「夫家」優先,乃至於連結到台灣優先的文化邏輯。通過這個文化邏輯,社區女性志工逐漸發展出她們的自信心,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公共利益,而積極發展其認知的社會責任。但相對的,社團裡的新移民則被推向不斷學習進入社會身份與觀看台灣的空白學生角色,在公民內涵中缺席。 這個現象的觀察給予筆者從社區大學的實踐提出反思: 移民與公民的「對話」並不必然就能突顯出差異與異質,甚至可能因為忽略不同對象之間在說話位置或是社會位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而導致話語的結論朝向主流與同質的過程,而與NGO所強調多元理念的公民社會相背離。也因此,公民社會團體對於公民內涵的深化,必須以社會權力相對低弱的那一方為主體進行發展。

參考文獻


2001 <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期,頁99-127
2002 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刊於«騷動流移 Unquiet Migration»夏曉鵑編,頁165-200。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8 <越南媽媽˙台灣囡仔:台越跨國婚姻家庭幼兒社教化之初探>,刊於台灣人類學刊, 第6卷第2期, 頁47-88。
1991 <兩個婦女團體的「談心」聚會:挑戰男性霸權的儀式表演>刊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2期,頁183-222

被引用紀錄


許惠捷(2011)。北埔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1.00377
李宥融(2011)。公民社會指標之調查研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6034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