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4.208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提出詮釋象學方法,個圖在實證知識論的心理學研究之外另闢蹊逕,使本土心理學的研究朝向更寬廣的領域。詮釋現象學主張,文化的心理學應把文化「放到括弧裡」,以防止將文化客化,並把對課題的「面相」的瞭解轉化爲「理解」或「知」的過程;我們將「知」設想爲人寓居於世的背景,具有「不可知」與不可化約的本體性,是人活在文化中的默會之處,而人在文化之中的現身所出現的知識是以從背後背景裡辨證出現的圖樣,我們研究的進路是在背景與圖樣之間尋找文化的「蘊生之處」。基於此,文化心理學即是在尋求文化蘊生的情蘊。本文列舉數個具體研究案例來探討文化心理學的知識如何產生。

被引用紀錄


陳瑞慶(2013)。斷裂的意義:由母親的逝世說起〔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490
謝政育(2007)。「心理學」的社會再現:在台灣的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07.00139
李盈儒(2016)。芻苦尋根─青少年期經歷喪手足者與已逝手足之持續性連結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10463
李淯琳(2005)。倫理主體的形塑、顯現與流變:以精神病患家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6531599
張介立(2006)。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14798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