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61.119
  • 學位論文

王門後學工夫論研究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從黃宗羲《明儒學案》中可知,整體明代學術實以陽明學術為代表,其不止代表了宋明理學的理論高峰,更是影響明代中晚期的整體學風,故陽明「門徒天下,流傳逾百年。」是以欲了解明代整體的學術風貌,必從陽明學入。陽明良知教可說是明代的顯學,在陽明歿後,諸子對良知教產生不同的見解,不論是在本體或工夫上,都有相當的歧見,彼此間曾進行多次的論難,以致於派別繁多,一分為七,因此,陽明後學的研究,實為極待開發的研究領域。 從陽明學思歷程來說,有學前三變與學後三變,而後學中分別視默坐澄心與致良知二者為陽明學定論,並分別以此展開對致良知教的詮釋,以致心上之知與致良知於事事物物體貼良知教法,故王學分流的源頭即在陽明學工夫進程的不同,以及隨機點撥的教法,造成王門諸子的良知異見。 若從體用上來分析後學諸子的異同,諸子對於體用一源可謂同聲肯認,但正因體證良知教法的有所不同,分別有即用見體,與立體達用的不同,主即用見體者,認為格物有工夫義,即是致知的工夫在格物上作,相較之下,主立體達用者,將格物視為吾人良知之功化,發用只是本體效驗,是以雙方在格致論題上,已有相當大的不同。 在貞定了各家對體用的思考後,必需說明王門後學各家的工夫進程。分別提出了龍溪的先天正心、後天誠意之學,以四無之說開出了良知學的理論高峰,而緒山的悟本誠意,與龍溪後天誠意之學,則是同將工夫論的核心概念從致知轉向誠意。南野的循良知之學與東廓主無欲戒懼,都是先作本體的工夫後,再以格物的工夫向外推擴。近溪為王門第三代學者,對工夫的思考已從心性工夫轉向日用工夫,將良知學實踐於日常生活。另外,雙江的歸寂工夫與念菴的識本保聚則是在二子對本體為未發的思考下,強調在心上作工夫,是一後返的工夫路向。 另外,本文亦從諸子學脈取徑的觀點,作為詮釋諸子學問的另一向度,「溯濂洛以達洙泗」實為後學的共識,但是雙江與念庵特尊白沙,認為陽明學從白沙主靜說而來,二子以其歸寂說來思考王學,本文認為此是心學另一型態的可能說法。 總體檢討目前學界對後學分派的三大進路,分別為調合與判教、朱陸異同、矛盾說三者,除以調合與判教為判準的說法,能夠如實的展現後學的學問外,朱陸異同以性學與心學分判後學,而另一說則以本體與工夫之間存在矛盾為觀察角度,二進路皆在分判標準有理論上的缺失。最後本文嘗試進行重新分派,分後學為外推派的龍溪、緒山、近溪,收斂派的雙江與念菴,以及工夫具有中介性質,綜合派的南野與東廓。

參考文獻


侯潔之《道南學脈觀中工夫研究》2008,臺北:花木蘭。
明.陳獻章,《陳獻章集》,2008,北京:中華。
黃泊凱〈論王畿對於佛教的統攝〉,桃園:《當代儒學研究》2008.01。
李沛思〈復以自知---羅近溪的體證工夫〉,桃園:《當代儒學研究》2007.07。
楊祖漢〈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桃園:《當代儒學研究》2007.01。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