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9.146
  • 學位論文

公視時事談話性節目與「公共領域」的建構實踐 -以《有話好說》為例

指導教授 : 胡元輝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台灣時事談話性節目眾多且各有其定位與關注的議題,乃公民獲取時事資訊的管道之一。相較於其他媒體,公共廣電肩負特殊而重要的社會與文化責任,並被賦予創造公共領域的使命。本研究探討在台灣特殊的社會脈絡下,公視時事談話型節目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加上數位工具的使用與閱聽眾的參與,是否能為公共領域精神的實踐帶來新的可能。同時汲取國外公共廣電相同型態節目的經驗,作為國內公共廣電未來發展的參考。 透過次級資料分析、深度訪談與田野觀察法,檢視我國公共電視時事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的規劃與運作,發現節目的製作過程對閱聽眾提供被動的開放性,閱聽眾可以提出建議,但仍由製作單位進行決策。節目議題的選定與重要公共議題相關並具多元性;討論的過程提供多方觀點並進行對話;網路平台的留言以討論議題、節目表現、討論過程等為主。 閱聽眾的參與符合平等原則,惟受限於製作經費與人力限制,數位平台的經營仍未臻完善,附屬於電視節目而非獨立經營。相較於英國BBC的時事談話型節目Question Time,有話好說的閱聽眾除了call-in之外,其他參與節目討論的方式仍屬較為間接的途徑。參考國外公視的經驗,建議節目可以在現有的資源下,重新思考數位平台的資訊呈現、閱聽人關係經營等,讓節目的影響力在播出後繼續延伸。

參考文獻


洪貞玲、劉昌德(2004)。〈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
收視升降的文化解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馮建三(1995)。〈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電臺〉,《臺
灣社會研究季刊》,20:177-234。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