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釋摩訶衍論》考-兼論《大乘起信論》的真偽

Translated Titles

Re-examination of the authorship of the Commentary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DOI

10.6889/DDJBS.201206_(10).0003

Authors

于德隆(Delong Yu)

Key Words

《釋摩訶衍論》 ; 《大乘起信論》 ; 真偽 ; 考證 ; 真諦三藏 ; Commentary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 authorship ; textual criticism ; Paramartha

PublicationName

法鼓佛學學報

Volume or Term/Year and Month of Publication

10期(2012 / 06 / 01)

Page #

95 - 146

Content Language

繁體中文

Chinese Abstract

本文從史料考證與義理分析等方面,對《釋摩訶衍論》的真偽問題進行了詳細考辨。從文本和義理分析來看,本論《大乘起信論》與釋論《釋摩訶衍論》息息相關,本論、釋論必為同時譯出,出自同一人之手,《釋摩訶衍論》根本不可能為後人的偽作。爲了對《釋摩訶衍論》作進一步的考證,必然涉及到《大乘起信論》真偽的考證。雖然現在還有許多不同觀點,但通過考辨,筆者認為,《大乘起信論》是真諦三藏於梁承聖三年在衡州始興郡建興寺翻譯的,而且本論《大乘起信論》與釋論《釋摩訶衍論》作為一個整體同時所譯。真諦的佛學思想與《釋摩訶衍論》義理是否相符合,這與本文的考證密切相關。通過考察,筆者認為,真諦是在用如來藏、阿摩羅識思想來解釋與補充唯識思想。真諦的佛學思想與《大乘起信論》及《釋摩訶衍論》的義理是相互貫通的。為了廓清圍繞《釋摩訶衍論》真偽的迷霧,本文對關於《釋摩訶衍論》的責難給予了全面回應。不管是三船的四難、最澄的七難,還是梁啟超的六難,除去針對《釋摩訶衍論》的譯者署名及篇首之序以外,其餘針對《釋摩訶衍論》本身的指責均不能成立。

English Abstract

The Commentary to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the Shi Moheyanlun, was attributed to Nagarjuna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This attribution is doubted by modern scholarship, which argues that this commentary was composed in China by a Chinese author. Taking this issue,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the content and doctrines of the text in ques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both the root treatise and the commentary. The article shows that the root treatise,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was doubtlessly translated by Paramartha at the Jianxing si of the Shixing commandery in the Heng in the third year of Chengsheng era of the Liang Dynasty (554), and conclude that the Commentary was translated by Paramartha himself.

Topic Category 人文學 > 宗教學
Reference
  1. 于德隆(2011)。對呂澂《大乘起信論》考證的再審視。臺大佛學研究,22,59-108。
    連結:
  2. 馮煥珍(2002)。淨影寺慧遠的行持、著述及其顯實宗。中華佛學學報,15,177-218。
    連結:
  3. 釋印順(1995)。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8,1-16。
    連結:
  4. (1975)。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5. (1975)。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影印。
  6. 《十八空論》。T31, no. 1616。
  7. 《三論游意義》。T45, no. 1855。
  8. 《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
  9.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T55, no. 2153。
  10. 《大乘起信論》。T32, no. 1666。
  11. 《大乘起信論義記》。T44, no. 1846。
  12. 《大乘起信論義疏》。T44 , no. 1843。
  13. 《大乘唯識論》。T31, no. 1589。
  14. 《大乘密嚴經》。T16, no. 682。
  15. 《大智度論》。T25, no. 1509。
  16. 《仁王般若經疏》。T33, no. 1708。
  17. 《出三藏記集》。T55, no. 2145。
  18. 《守護國界章》。T74, no. 2362。
  19. 《卍大日本續藏經》,京都:藏經書院,1905-1912
  20. 《佛性論》。T31, no. 1610。
  21. 《佛說不增不減經》。T16, no. 668。
  22. 《宗鏡錄》。T48, no. 2016。
  23. 《法華義疏》。T34, no. 1721。
  24. 《金剛仙論》。T25, no. 1512。
  25.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T25, no. 1508。
  26.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T29, no. 1559。
  27. 《律二十二明了論》。T24, no. 1461。
  28. 《起信論海東疏》。X45, no. 757。
  29. 《起信論疏》。T44, no. 1844。
  30. 《馬鳴菩薩大神力無比驗法念誦軌儀》。T20, no. 1166。
  31. 《御請來目錄》。T55, no. 2161。
  32. 《眾經目錄》。T55, no. 2146。
  33. 《菩薩瓔珞本業經》。T24, no. 1485。
  34. 《華嚴經探玄記》。T35, no. 1733。
  35. 《開元釋教目錄》。T55, no. 2154。
  36.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X9, no. 245。
  37. 《解深密經疏》。X21, no. 369。
  38. 《肇論》。T45, no. 1858。
  39. 《歷代三寶紀》。T49, no. 2034。
  40. 《轉識論》。T31, no. 1587。
  41. 《寶冊鈔》。T77, no. 2453。
  42. 《釋摩訶衍論》。T32, no. 1668。
  43.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T46, no. 1916。
  44. 《攝大乘論》。T31, no. 1593。
  45. 《攝論世親釋》。T31, no. 1595。
  46. 《續高僧傳》。T50, no. 2060。
  47. 上田義文(1938)。〈阿梨耶識の原始的意味〉。《佛教研究》2-1。頁47-49。
  48. 日暮京雄(1929)。〈起信論における仏三身の原語を論ず〉。《宗教研究》新6卷3號。頁55-78。
  49. 林屋友次郎(1926)。〈起信論の成立問題について──特に望月博士の起信論支那撰述論について〉。《宗教研究》新3卷6號。頁75-111。
  50. 望月信亨(1922)。《大乗起信論之研究》。東京:金尾文淵堂。
  51. 梁啟超(1924)。《大乘起信論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
  52. 陳寅恪(1948)。〈梁譯大乘起信論偽智愷序中之真史料〉。《燕京學報》35。頁95-99。
  53. 森田龍僊(1935)。《釋摩訶衍論之研究》。京都:藤井佐兵衛。
  54. 鈴木宗忠(1928)。〈起信論の成立に関する史料について(下)〉。《宗教研究》新5卷2號。頁49-70。
  55. 鄧高鏡(1931)。〈釋摩訶衍論考〉。《師大國學叢刊》第1卷第1期。頁87-91。
  56. Ching, Keng(200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57. 小野玄妙、楊白衣譯(1983)。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8. 木村邦和(1985)。敦煌出土《攝大乘論疏章》に見られる唯識說(二)。印度学仏教学研究,34(1),236-241。
  59. 水野弘元(1955)。菩提達摩の二入四行説と金剛三昧経。駒沢大学研究紀要,13,33-57。
  60. 石井公成(2003)。《大乗起信論》の用語と語法の傾向─NGSMによる比較分析。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2(1),293-287。
  61. 吉津宜英(1976)。慧遠《大乗起信論義疏》の研究。駒沢大学仏教学部研究紀要,34,151-173。
  62. 吉津宜英(1972)。慧遠の《起信論疏》をめぐる諸問題(上)。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3,82-97。
  63. 宇井伯壽(1969)。西域佛典の研究:敦煌逸書簡譯。東京:岩波書店。
  64. 牟宗三(2010)。佛性與般若。長春:吉林出版集團。
  65. 呂澂(1991)。呂澂佛學論著選集。濟南:齊魯書社。
  66. 牧田諦亮編、落合俊典編集(2000)。中國日本撰述經典。東京:大東出版社。
  67. 姚長壽(1987)。房山石經之研究。北京:中國佛教協會。
  68. 張曼濤(1978)。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69. 湯次了榮、豐子愷譯(1981)。大乘起信論新釋。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70. 程恭讓(2004)。《楞伽經》如來藏段梵本新譯及對呂澂關於魏譯相關經文批評的再批評。哲學研究,3,54-58。
  71. 楊仁山(2006)。楊仁山居士文集。安徽:黃山書社。
  72. 楊維中(2008)。中國唯識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
  73. 蘇晉仁(1998)。佛教文化與歷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74. 釋印順(1990)。妙雲集。臺北:正聞出版社。
  75. 釋印順(1989)。論真諦三藏所傳的阿摩羅識。以佛法研究佛法,臺北:
  76. 釋聖凱(2006)。攝論學派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Times Cited
  1. (2012)。《金剛三昧經》真偽考。圓光佛學學報,20,135-192。
  2. (2013)。《大乘起信論》真偽再考證。圓光佛學學報,21,6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