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4.69
  • 學位論文

影響親子關係因素之探討-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為例

指導教授 : 周麗端副教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親子關係之相關因素,並以出生於嬰兒潮世代的父母為例。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出生於1956至1966年間者(年約43-53歲)」且「有13至18歲青少年子女」為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獲得有效樣本486份。本研究工具包含「親子關係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其中親子關係量表是由「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及「親子界限」等五個面向構成。所得資料是以SPSS17.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G2↔G3親子關係,包括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和親子界限等面向,皆顯著優於G1↔G2的親子關係。 二、G2↔G3親子關係之分析 1.母親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上優於父親,父親則在親子界限面向上優於母親。 2.社經地位愈高者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以及親子界限等四面向,皆顯著趨於正向。 三、影響親子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 1.早期親子關係經驗,包括包括訊息交換、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和親子界限等面向,都可以有效解釋當前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 2.母親相較於父親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的策略是較正向的。 3.有配偶者相對於無配偶者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更尊重子女的隱私與自主空間。 4.社經地位愈高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問題解決、權力關係面向更趨向正向。上有顯著解釋力。 5.非標準工作時間型態及無工作者相較於標準工作時間型態與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在情感表達和問題解決等面向較為正向。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方紫薇(2003)。青少年所知覺知父母衝突及其因應。教育心理學報,35(1),79-97。
王宏仁(1999)。一九五○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5。
王叢桂(1993)。三個世代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2,206-250。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143。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被引用紀錄


王士蜜(2014)。電子繪本結合多台行動裝置應用於親子共讀行為之研究與創作〔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4.00722
徐瑜君(2013)。從嬰兒潮世代網路使用行為探討公共圖書館老人科技服務〔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559
黃家虹(2012)。從嬰兒潮世代探討台北市公共圖書館高齡讀者服務〔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071
楊依茹(2012)。嬰兒潮世代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認知及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13782
曾宇凡(2012)。嬰兒潮世代男性對活躍老化的學習需求與學習偏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239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