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219.166
  • 學位論文

我國高中公民科教育政策之回應性評估

指導教授 : 蔡允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公民教育其本質應是啟迪學生、人民行為態度適合社會的教育過程,然而在2009年將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列入大學指定考科之後,公民教育成為以分數為導向的考試科目,在臺灣長期籠罩考試引導教學的氛圍下,將對公民教育的本質與目標產生重大的影響。本論文研究方法係藉由對於影響高中公民教育的相關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作為分析討論之基礎,並且利用回應性評估分析公民教育政策的施行成效。本研究發現《公民與社會》科尚未成為大學指定考科之前,公民教育基本上存在著三個面向的問題,第一,公民教育課程無法正常化教學。第二,公民科專業教師缺乏。第三,學生以及教育體系長期的忽視。然而在該科成為大學指定考科之後,上述這些問題相當程度上已獲得解決。 另外,本研究發現,從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角度而言,此政策的施行確實能夠達成立法時所設定的政策目標,進而符合效能性標準,在效率性、充分性以及回應性標準上,也都能夠符合指標標準;另一方面,在公平性(資源分配) 以及適當性(符合社會大眾價值)上不符合指標標準。最後,本研究也發現《公民與社會》成為考科在教學課程上的限制:一、在各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缺乏良好的溝通;二、《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教學對象應擴大包括高職生;三、社會大眾對於《公民與社會》科課程內涵陌生。

參考文獻


王錦雀(2000),<公民教育實施的障礙與契機-社群主義觀點之分析>,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9輯,頁219-239。
江宜樺(2005),<公民理念與公民的教育>,載於《通識教育季刊》,第12卷第1期,頁27-44。
池爾玉(2010),<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選書因素之初探>,載於《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390-400。
沈六(1996),<公民發展與教育方法>,載於《公民訓育學報》,第5期,頁7-22。
林有土(2012),<論現行「公民與社會」課程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以98高級中學必修課程為例>,載於《商業職業教育》第125期,頁33-40。

被引用紀錄


張玉琴(2016)。臺北市政府設置發包中心機制之回應性評估-以臺北市區公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130320171426014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