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7.35
  • 期刊

探討教育實務工作者的利器-教育行動研究之剖析

摘要


教師除了發揮其專業角色外,更是此波教改的主要實踐者,故教育部鼓勵教師本諸行動研究者的角色,對新課程進行批判反省與檢核,以符應Stenhouse「教育實務工作者即研究者」之理念;因此,教育實務工作者應深入澄清所實踐的教育理想與自己的教學實際是否趨近,更有必要透過批判性友伴關係或批判性諮商,協助教育實務工作者澄清其內隱的教育信念與知識,藉此以提昇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教育專業知能與品質。故本文旨在探討剖析教育行動研究的淵源、理論基礎、應用與限制,進而提出未來的展望。 傳統理論係以學者專家為研究主體,旨在建立普遍性的原理原則,致使往往無法適當地說明或解決實務工作情境,而實際工作情境當中的實務,也往往未能完全用來考驗和修正理論,而難以跨越「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間之差距;「行動研究」則透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企圖縮短「理論」與「實務」的差距,換言之,行動研究係為「行動」、「研究」、「理論」與「實務」等四者共生。 教育實務工作者可以透過教育行動研究的歷程與成果的展示,可以彼此進行專業知能的交流,亦歷經反省批判的機會,進而從中不斷地提昇自我的教育效能與專業地位,豐富了教育品質。因此,教育行動研究者除了在方法技術或寫作格式的改善外,教育實務工作者更能糾合志同道合與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共組教育行動研究團隊,並經由有系統的循環教育行動研究歷程的展開,蒐集有效資料以分析診斷問題,終至特定實務問題的解決,這樣方能真正散播教育行動研究的精神,並有助於教育革新的發展。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論:教師行動研究手冊。台北:遠流圖書出版公司。
郭木山、陳慧芬(2003)。一個國小教師社群協同反省之行動。臺中師院學報。17,103-124。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被引用紀錄


劉靖韻(2011)。『武蹈』:以中國武術為主題發展之創造性舞蹈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1.00096
張鈴(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高中體育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3790
古秀上(2012)。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與實踐─以客語魔法學院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71715
鍾幸芩(2013)。成人國標舞恰恰恰(cha cha cha)暖身教學活動之發展與實施〔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2092013124242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