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5.68

摘要


現在體育運動項目著重外形的鍛鍊,以練“形”為主要手段,達到強身目的;氣功以祛病健身為目的,鍛鍊“神、意、氣”為主,強調身心結合。兩者殊途而同歸,因此,將氣功列入學校體育教材內實屬合理可行,並可發揚我國傳統文化。 我國傳統體育和傳統醫學一樣,都是中國偉大文化遗產寶庫中的瑰寶。體育與保健、醫療與預防疾病彼此息息相關,是相輔相成的。其基礎理論、方法和原則都是相同的。傳統體育種類甚多,而同時具有保健和療效的活動,捨氣功無出其右者。由於氣功在我國歷史上受到佛、道、儒家的影響,被蒙上神秘的色彩,加以一般人對氣功產生的某些特殊現象和作用,科學方法尚無法解釋,使人感到玄虛,難以理解,故不易為大眾所接受。此外氣功流派甚多,傳授氣功者良莠不齊,莫衷一是,頗費抉擇,意者有不得其門而入之感。可是到了七十年代,大陸氣功界及中醫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氣功熱,科學界亦紛紛響應,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氣功的淵源、療效及氣的本質。經廿餘年的努力,研究氣功的風尚已遍佈全球。包括我國在内的國科會,亦於民國七十七年開始成立氣功小組,正深入研究實驗中。而國際氣功學術研討會,單在七十年代就曾舉行過三次會議,來自各國的學者專家提出的論文數以千百計。大陸更在黨的十一屆中全會後,在全國四化進軍聲中,對傳統體育的氣功、導引等健身法亦大力推廣。中共教育部門曾指示各校體育教學中要充分配合應用傳統保健法。多年來各校均相繼成立氣功班,並分別在1984及1985年召開了兩次報告會,交流這方面的經驗,訂定了推行方針。本文旨在詮釋“氣”及“氣功”,它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各國研究成果,它與現代體育的異同,以及大陸各校實施氣功列入體育教學課程對學生健康、體能的效果,同時探討我國各校傚法的適法性,俾迎合多元化社會,提供學生多元化體育教學的可行性,尚祈學者專家賜敎。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林俊卿(2005)。臺中縣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與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0807200916281298
張嘉禎(2008)。南投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及社團參與之關係〔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8-1511201215461609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