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146.223
  • 期刊
  • OpenAccess

人味!哪去了?:博物館的原住民異己再現與後殖民的展示批判

Where's the Human Side?: A Critique of Museum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and Post-Colonial Views

摘要


長久以來,博物館裡有關原住民的展示給人一種沒有人味的印象與感覺。博物館從物件導向轉變為對人的關注,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變革與指標性趨勢。這個轉變於展示上的反省主要聚焦於原住民詮釋權,以及展示內容缺乏變遷並侷限於傳統的問題。然而,原住民主體之姿詮釋的正當性,並不一定就能確保具有主體自覺與人味的展示,反而容易忽略了從展示內容探討如何反映對人的關照;而展示內容漠視現實的癥結為何?因此,本文試圖從展示內容探討缺乏人味的現象與原因;並進一步剖析詮釋者與再現內容的結構關係,即再現對象的人類學單一學科化傾向及其所衍生的展示侷限。又面對來自後殖民的挑戰,博物館如何拆解既定的原住民再現權力、公式與界限,探索更具人性的展示,將原住民具體的生命經驗解放出來。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王志弘譯、Said, Edward W.原著(2004)。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沈臺訓譯、Schech, S.、Haggis, J.原著(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臺北:巨流。
孫大川(1991)。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徐文瑞譯、McEvilley, Thomas原著(1999)。李長俊研究之《臺灣藝評研究1997-1998》。臺北:財團法人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徐文瑞譯、McEvilley, Thomas原著(1998)。現代美術。臺北市立美術館。

被引用紀錄


葉玉芬(2009)。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6/NTTU.2009.00001
陳涵郁(2008)。兒童博物館的文化展示與多元文化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8.00014
歸鴻吉(2008)。臺灣原住民魯凱族文化在休閒觀光的活化與再現--以屏東縣霧臺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08.00233
葉志清(2017)。族群與知識正義: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族學科建制發展之比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258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