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16.20
  • 學位論文

文化導向的公私合夥策略:以台北市迪化街再生行動為例

Culture-Led Regeneration Actions Through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 Case Study of Taipei Dihua Street

指導教授 : 陳玉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建街逾百年歷史的迪化街,長久以來被視為台北西區大稻埕的重要骨幹。隨著台北市都市發展進程與目標的更迭,以及面對街區發展方向幾十年來的爭議與妥協,市府自2007年起提出「大稻埕古城重現專案」,扣連文化發展策略與地方振興議題,意圖於迪化街與鄰近街區推動文化導向的都市再生。見證城市重心東移的迪化街歷史街區,更在當前追求全球城市、創意城市地位的趨勢下,被視為「創意」概念的實踐場域,儼然從過去學者口中形同全球城市孤島的形象,搖身一變成為台北市欲躋身全球城市之列的最佳代言人。 「公私合夥」由此被宣稱為促進公部門與民眾間對話、合作的機制,不僅將市府單位提出的發展目標合理化,亦作為建立地方連結的手段。因此,本研究認為透過公私合夥機制所促成的具體行動,正可藉以定位迪化街在當前治理脈絡下的草根層級回應。本文聚焦於三個具有文化導向的再生意涵、運用公私合夥的行動個案,揭示地方文化治理場域的面貌,以發展研究問題如下:源自全球化脈絡的文化策略施作,能否為迪化街既有的社會脈絡帶來好處?是否彰顯地方區辨的強化?抑或是趨同的矛盾? 本文指出,迪化街當前被賦予的文化意義其來有自、應生於80年代該街區的保存抗爭中;如今,曾經被地方拒斥的文化菁英思維,在草根行動者的主動組織之下,一躍成為帶領地方發展的新利基,強化、挪用、而非洗去草根行動者長久經驗的地方認同,連結了民俗宗教信仰、庶民生活、以至歷史記憶與商貿活動。據此雖尚未能大幅地催化地方原有產業的經濟成長,卻也激發、納入更多社會參與的可能。惟,廣泛宣稱的對話與合作,並未展露出公私部門關係的全貌,反而直指街區的保存爭議以來,市府單位與迪化街利害關係人之間,長期缺乏信任與溝通機制,在行動層次上未排除、但也難以動員後者。 由於可運用的資源掌握在諸多不同行政單位手中,草根行動者雖在行動實踐過程中保有高度的自主性,但也不同程度地受限或收編於官方治理的網絡,所謂公私合夥在此實為民間欲爭取更多協助的策略,其中創意概念的多元詮釋加劇了文化發展資源分配的問題、並引發誰的創意才算數的爭議。最後,本文認為迪化街街區的發展計畫,公私部門的行動者各自和合作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需改善資源整合的困境,才能實收擴大參與之效、促成更長久穩定的夥伴關係。

參考文獻


王志弘(民92)。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
王志弘(民101)。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世新
人文社會學報,13,31-70。[Wang, C.H. (2012). The new regime of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The heritage formation of Bopiliao Historic District in Taipei.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3, 31-70.]
李素馨、蔡淑美(民84)。民眾參與在觀光規劃中之運用。觀光研究學報,1(1),
66-79。[Lee, S.H. & Tsai, S.M. (1995). An applic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 1(1), 66-7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