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5.194
  • 學位論文

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Kinmenese Association of Taiwan After World war II

指導教授 : 鄭瑞明

摘要


金門位居海上,舊名浯洲,相傳唐朝時在金門設監牧馬,島上生聚始日蕃焉。島上地理環境不佳,居民為求生計,除少數從事農者外,因金門具有海利之便,從事海上活動者不在少數,或有以捕漁為業於海者,或有業商甚至從事走私或非法貿易者,其從事海上活動雖迫於環境的因素,卻為日後金門人士對外移植成主要的導因。 明清時代,金門位居海上交通要道,明洪武年間置守禦千戶所,周德興在島上築城,寓意「固若金湯,雄鎮金門」,取名曰金門,明清時代的海禁或遷島民於內地或墟其地、明中葉以後的倭寇與海盜的侵擾、以及明鄭與清廷的攻守,金門皆參與其役。在參與的過程中,金門移民往來於台灣海峽,這些都是早期來台灣開闢的先驅者。 隨著台灣納入清朝的版圖,中國沿海大量居民前來到台灣從事開發,金門生活尤其條件不佳,紛紛來到台灣發展。當許多金門移民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為了適應當地社會,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單單依靠血緣關係已不足以應付,遂進而依靠有相同地緣關係的成員,也就是來自相同籍貫的鄉民,組成地緣性組織,而會館也就因應而生,清朝在台開發過程由南而北,金門會館的發展趨勢也是如此,前後共有三座,分別是乾隆十二年(1747)的安平金門館、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鹿港金門館、咸豐七年(1857)的艋舺金門館,而會館的成立,也為早期的金門移民提供許多服務。 日治時期,台灣納入日本統治,相對於金門是個外國地區,遷移到台灣已不像之前國內遷移那麼方便,金門許多遷移者紛紛轉往南洋。1936至1945年日本領有金門,金門人士遷往中國與南洋不計其數,在該段期間金門人士遷移台灣活動並不多見。 戰後初期,金門處於烽火戰亂區域,台灣為金門人士主要遷入地區,至民國四十七年金門發生八二三炮戰,又開始大量遷往台灣,居民或其政治因素、謀生、求學等原因,前後一二十年,移民往台灣絡繹不絕。然而,在移民的過程中,許多移民來到新環境,面對交通、社會、經濟等等需要協助的問題,金門同鄉會的成立,也因為如此而在各地設立。 早期同鄉會初期成立於台北縣、市與高雄市,功能包含交通往返聯繫、短期住宿、安頓生活、經濟上等的協助,亦辦理同鄉連誼,提供台灣的金門居民一個精神寄寓處,進而將移民凝聚在一起。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人員的增加、幹部與組織的活躍,同鄉會從早期的台北縣市、高雄縣市,擴大到如今包括台北市、花蓮縣等十二個,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同鄉會也面臨功能上的調整,從一個原本的地域性組織,慢慢轉向一個社會福利團體,來適應社會潮流,開創同鄉會的新契機。

關鍵字

金門 地緣性 籍貫 會館 八二三炮戰 同鄉會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Kinmenese Association World war II

參考文獻


1959〈東瀛紀事〉,《台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北郭園詩鈔〉,《台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戴施兩案紀略〉,《台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金門志〉,《台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中復堂選集目錄/東溟文後集卷十一〉,《台灣文獻叢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紀錄


王宏男(2023)。金門民間信仰與中國大陸交往科學與人文研究11(3),16-57。https://doi.org/10.6535/JSH.202311_11(3).0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