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70.131
  • 期刊

【論文摘要】修格蘭氏症候群併發肺炎病人經肺復原介入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for A Patient with Sjogren's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又稱為乾燥症,為一種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的外分泌腺自體免疫疾病。因患者外分泌腺分泌功能下降,呼吸道較為乾燥,分泌物黏稠難以清除,容易使患者產生呼吸困難症狀,加上治療上常使用免疫抑制劑,也增加了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機會(Stojan et al.,2013)。本文分享一位修格蘭氏症候群併發肺炎,因痰液量多黏稠、咳嗽功能不佳導致痰液清除功能障礙的患者,在藉由肺部復原的介入以及呼吸器脫離訓練,成功轉出加護病房並順利康復出院之照護經驗。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77歲女性。過去病史有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修格蘭氏症候群。病人因呼吸喘而費力送至本院急診就醫。起初的昏迷指數GCS為E4V2M4、肌力為上肢2-3分、下肢1-2分。在急診因合併嚴重缺氧,患者接受氣管內管插管及呼吸器治療。呼吸器初始設定為PCV mode PC22、RR:20、FiO2:100%、PEEP:10,隨後測得的動脈血液氣體分析為PH:7.226、PaCO2:42.6、PaO2:72.9、BE:-9.8、HCO3:17.3、SaO2:92.2。胸部X光顯示雙肺浸潤,診斷為肺炎併發急性低血氧性呼吸衰竭,隨後轉至加護病房治療。7天後因病情較穩定後予以拔除氣管內管,但因患者呼吸淺快費力、痰量多黏稠且咳嗽能力不佳,故重新放置氣管內管。於重插管後的4天,患者再次進行呼吸訓練,採low pressure support和PSIMV+PS交替。此時加上肺復原的介入,重點以胸腔物理治療和上下肢運動訓練,改善病人呼吸道黏稠分泌物清除功能,終於能在重插管的9天後拔管並成功脫離呼吸器。拔管初期因病人出現活動性呼吸淺快的情形,故加強上下肢肌耐力訓練。歷經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患者活動性喘促的狀況較先前改善許多。呼吸問題確立:1.呼吸道清除功能障礙/痰液黏稠及咳嗽功能不佳。2.活動耐力不足/呼吸淺快。呼吸治療措施:1-1胸部扣擊及姿位引流:針對X光顯示痰液蓄積較多之部位,使用拍痰器(percussor)拍痰,促進痰液鬆動以利分泌物之排出。1-2高頻胸壁振盪治療(High frequency chest wall oscillation, HFCWO):每日一~三次。1-3間歇性正壓呼吸訓練(IPPB):轉出加護病房後,於微負壓治療室中執行IPPB治療15分鐘,除了使肺部擴張外,還可濕潤呼吸道黏膜、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1-4教導咳嗽技巧:於拔管後衛教病人使用哈氣咳嗽方式,使深層的痰液較易排出。2-1呼吸器脫離訓練:採用low pressure support與SIMV+PS模式交替使用。2-2上肢運動訓練:①轉出加護病房前:執行無負重舉臂運動及彈力帶訓練,於運動過程中搭配呼吸運動,每項運動各執行10次。②轉出加護病房後:使用APT5(Active passive trainer-5主被動訓練器)進行5-10分鐘的上肢運動。2-3下肢運動訓練:①轉出加護病房前:雙腳各執行10次無負重抬腿運動,運動過程中搭配呼吸運動。②轉出加護病房後:執行站坐練習及踏步運動,訓練下肢肌耐力。2-4教導呼吸運動:於拔管後衛教病人採腹式呼吸,改善呼吸淺快及費力情形。結果評值:1.治療後,病人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SCSS):1→3,能自行將痰液咳出。病人肺部順應性改善。患者出院前胸部X光肺部浸潤改善情形如(圖二)。2.病患於活動時出現呼吸淺快情形,經教導腹式呼吸及肌耐力訓練後,執行上肢運動時間從5分鐘延長至10分鐘,活動時呼吸淺快情形緩解。上下肢肌力:2分→3-4分。結論與討論:修格蘭氏症候群患者,因分泌物較為黏稠而導致小支氣管容易被阻塞,且治療上常使用免疫抑制劑,易增加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機會。在肺部復原介入後,加強痰液清除及活動耐力訓練部份,為病人擬定合適的肺部復原計畫。並依病人當下狀況予以增減治療強度或時間。最後病人順利康復出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