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9.236
  • 學位論文

兩岸建立互信機制實現路徑之政經分析:兼論兩岸軍事衝突預防協議(MCPA)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the Cross-Strait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On the Cross-Strait Military Conflict Prevention Agreement (MCPA)

指導教授 : 蕭全政

摘要


兩岸關係始終是影響我國家安全的一項關鍵性因素,這不僅涉及兩岸的軍事平衡問題,也牽涉到兩岸的政治互動、經貿交流及社會層面的交互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自1949年播遷來臺,海峽兩岸主體行為者在過去六十餘年的長期對峙,雙方不斷在「中國」代表權、政治主體權、軍事、外交、經濟等方面彼此較勁,不但限制了各自發展,也影響了區域的安定。 隨著90年代民主化影響而導致冷戰結束,在全球充滿和解的安全環境中,臺灣政經環境逐漸轉型,民間社會多元力量蓬勃發展,兩岸互信機制建立的探討也開始受注目與討論,甚至質疑,諸如兩岸主權認知、一個中國原則、軍事威脅感受度、外國勢力介入程度、國內政黨蓄意政爭、互信的脆弱性等對互信機制建立之影響,使得推動兩岸政治互信政策與經濟社會及民間社會間產生對立衝突。就在國際環境變化、國內外政經變遷、中國崛起、兩岸關係、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的互動與挑戰下,自2008年5月,我國歷經第二次政黨輪替,由國民黨重新取回執政權,中華民國正式邁入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所認為「真正民主化」的民主鞏固階段。藉由兩岸國家機關「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共識與新形勢 願景發展,由兩岸民間社會積極交流互動的「量變」帶動兩岸國家機關間進入「質變」,兩岸進入「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熱烈互動過程,已逐漸成為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如何兼顧國家安全並顧及政治、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遷,符合人民的期望,也同時給人民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兩岸互信機制的建立,已是兩岸國家機關一個不得不然的政策與職責。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是在於兩岸恢復「九二共識」基礎下,彼此體會、容忍、諒解,進入到「和解制度化」的協商談判穩定交流溝通期,並朝向發展互依、互存、互賴進而創造互信的「互利雙贏」關係。但是否為一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發展關係? 對此,本研究將加以釐清,自政府播遷來台迄今,兩岸建立互信政策的歷史脈絡及政經結構發展,探討兩岸建立互信政策其所隱含的結構性制度因素,以解釋當前兩岸推動建立互信政策的所引發的各種爭論點。另就兩岸建立互信政策的偏差動員過程與政策形塑後政策的推動與正當性。以因果關係來看兩岸建立互信政策的形成、變遷及所蘊含的意義,探討兩岸建立互信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爭議點,藉以檢視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強調「和解制度化」,及實施「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再軍事」逐步推動兩岸建立互信政策原則,是否符合兩岸均可接受的最大共識,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是為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此,本研究具體建構具有兩岸特色的兩岸政治互信先行措施---軍事衝突預防協議(Military Conflict Prevention Agreement;MCPA)。目的在建立兩岸軍事衝突預防及衝突管理可行架構,減低臺灣民眾對中共軍事威脅疑慮,以增加兩岸未來建立政治互信措施與機制籌碼。並期望能產生催化兩岸信心建立措施或軍事互信機制的簽署作用,引導兩岸簽訂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中國國務院,1998,〈中國的國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1:854。
毛鑄倫,2010年11月,〈兩岸ECFA簽署後的政治軍事磨合問題〉,《海峽評論》,第155期,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
王崑義,2009,〈兩岸和平協議:理論、問題與思考〉,《全球政治評論》,26:45-92。
沈明室,2010,〈掌握兩岸情勢發展、強化抗敵意志〉,《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25(2): 3-12。
唐仁俊,2004,〈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大陸研究》,47(1):105-134。

被引用紀錄


宋可為(2014)。從兩岸政治互動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1105
張凱惟(2014)。兩岸建立互信機制之研究-以馬英九執政時期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764
林茂松(2014)。開放陸客來臺觀光旅遊之政經分析﹐1949-2013〔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1131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