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70.132
  • 學位論文

清代道德啟蒙詩選的詩歌教育觀

Initiator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nthology of Poem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 蕭麗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啟蒙階段的學習者,該學習哪些詩歌?詩歌教育的目標又應該如何設定?──這些問題,不僅是現今教育界爭訟的議題,更是歷代留意詩歌啟蒙教育者所關心的議題。詩歌在歷代的科舉制度甚或教育界,其教育目標甚至教習價值,都較常引起爭議。譬如有些施教者專注於啟發學子領略詩歌美學;有些施教者則認為詩歌教習不應僅停留於「風花雪月」,而應當肩負起「詩教」的教化功能;有些施教者甚而認為無須教習詩歌。目前的清代詩學研究,已有許多前輩學者的皇皇巨著,但「清代詩歌的啟蒙教育觀及教材」,仍屬有待開拓的新領域。而過往的啟蒙教育研究,也少有專力探究特定朝代、特定類型啟蒙教材者。本論文即是企圖釐清民國以前的清人,如何看待詩歌啟蒙教育,並以道德啟蒙詩選作為觀察實例;希望藉此作為當今古典詩歌啟蒙教育的參考。 本論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勾勒清代詩歌啟蒙教育的整體觀念脈絡。第二章以教育史料參考法,解析三類文獻材料:第一類材料是學塾規約、幼蒙論述;第二類則是清人家訓、家書、清人年譜、清末民初人傳記、回憶錄、清代女性的課子書與課子詩文、清代小說中,述及詩歌啟蒙教育者;第三類則是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史料。 從這些材料發現:清代詩歌啟蒙教育的目標,整體而言可歸納為三點──其一是重視陶冶學子倫理道德;其二則是側重讓子弟薰習詩歌美感、鑑賞詩歌;其三則是著眼於教習科舉試帖詩的功利導向。各種教育目標,既是多元紛呈,但不同教育目標之間也有角力、拉鋸。而基於上述這三點教學目標,也產生了內容各異的教材,包括:其一,「道德啟蒙詩選」(或作者自撰韻語以教倫理道德);其二,「傳承美學經典」之啟蒙詩選;其三,用以「研讀科舉試帖詩」之啟蒙詩選。 第三到四章的教材分析,改採微觀角度,運用文本細讀分析法、文本文獻比較法、量化分析法研究方法,聚焦於上述第一類「道德啟蒙詩選本」的兩本教材《詩倫》、《小學弦歌》,及其選編者汪薇、李元度的詩學主張,作為探討教育觀的實例。 研究發現:道德啟蒙詩選的選編者,大多受儒家影響極深,談及詩學主張時也往往引述儒家詩教觀;可推測其倫理道德仍是以「儒家」定義者為標準。又因道德啟蒙詩選完全偏重選擇與倫理道德有關的詩作,因此或者收入理學詩,或者甚而收入「非詩歌」的文體,不太考慮詩歌情味、美學價值。就算是名篇,若內容無關於人倫或「悖離」人倫,也會被剔除在外。《詩倫》甚至堅持只選樂府或古詩,不選近體詩,頗為奇特。此外,《詩倫》、《小學弦歌》這兩本清代道德啟蒙詩選,前者選明詩最多,後者選清詩最多;皆不囿限於「詩必盛唐」或是「宗唐」、「宗宋」等觀念,而傾向於認同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最後從體例方面可發現:不論是「五倫」或其他再多的道德名目,都不足以完全牢籠、涵蓋詩歌的指涉意涵。可見「詩歌」不一定能直截了當冠上某個「道德」名目,兩者畢竟是兩回事,不一定總能相互呼應。若強要將詩歌與道德完全聯繫綰合,則恐怕容易流於牽強附會了。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一)古籍
〔漢〕劉向原著,〔清〕王照圓補注:《列女傳補注》(清嘉慶刻後印本)。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延伸閱讀